卒中二级预防
一、 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过去的20年中,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基本治疗,应用阿司匹林能使缺血性组织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下降13%~25%。二级预防时,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325 mg/d,可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及避免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作为卒中二级预防的新药,CAPRIE研究比较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325mg/d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研究认为,氯吡格雷的预防效果优于阿斯匹林,相对危险性减少的比率较阿斯匹林提高了8.7%,推荐剂量为75mg/d。
另外,西洛他唑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亚洲人群卒中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2. 抗凝治疗
在非风湿性心脏病性房颤(NRAF)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中,口服抗凝剂有确切的预
防效果,应用最多是口服抗凝剂华法令。虽然,口服抗凝剂的预防效果优于阿斯匹林;但该类药物须注意出血的不良反应,要求患者规律服药、规律饮食,定期随访。
二、降脂治疗
高血脂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自他汀类降脂药问世后,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卒中事件。近期更有资料显示降胆固醇对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益处。
三、血管评估
卒中即通常意义的脑血管病,所以发病后对于脑血管的评估尤为重要。所需评估脑血管包括颅内血管(大脑中动脉等)和颅外血管(颈动脉等)。
可采用的评估主要包括:
1.动脉超声检查,可探及一些血管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2.CTA、MRA等影像学血管检查,无创伤性,可较为详尽地评估血管状态;
3.DSA血管造影,有创伤性,是血管评估的金标准;
4.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成像。
完成血管评估后,若发现存在严重的血管狭窄,将要结合患者病情决定相应的血管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
四、控制危险因素
1. 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明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能使发生中风的相对危险性下降30-50%。更有中风后降压临床研究三年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降低血压分别5和2 mmHg,可降低卒中29%,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2、控制血糖 糖尿病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规范控制血糖将明显减少卒中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